寶嚴禪寺第36場建築會議側記
2025年7月14日
1. 討論多個容積減量方案:
- 取消地下一樓大講堂,改為停車場
- 星海樓減少一層半
- 調整八角禪堂的層數
2. 結構設計考量
- 討論25-26米大挑空的結構可行性
- 轉換層的結構強度問題
- 需要統一結構技師的意見
3. 基地高程規劃
- 建築物設定在海拔59米高度
- 前後高低差約8米的處理方式
- 排水和擋土牆設計
4. 功能空間調整
- 禪堂維持三層設計
- 佛學院可能減少一層
- 住宿空間的配置優化
- 圖書館、會議室等功能定位
5. 景觀設計
- 戶外階梯劇場的設計
- 水池和廊道的保留與否
- 山門入口動線規劃
這一串討論提綱像緊縛心臟的絲線,越拉越緊,我的思緒卻像失手的風箏,掙扎着掠過窗外台東山海相接的稜線。雲層低垂,壓得人幾乎透 不過氣,彷彿在逼我們交出最後、也是最痛的答卷。這場會議不僅是一場設計的辯論,更是一回靈魂不得不進行的割捨;我們在自然與人文、功能與美學之間來回擺盪,每一次落筆、每一個刪減,都像在胸口刻下一道岩紋,讓山海的風聲灌入,回響成尚未定形的信念。
師父的聲音平穩而堅定:「禪堂要留,三層不可少。」此語如同晨鐘初敲,震懾眾心。三層不僅是空間的延展,更映照修行的層次:基層入世、次層內觀、最頂層──師父口中的「穹頂」──則是回歸孩童般的自在天真。有人憂心高聳削弱地平線的純淨,有人顧慮大殿地坪坐落海拔+59 米的強力風壓;然而師父輕輕一句:「制高點是守護,不僅俯瞰世界,更俯身護土。」倏忽之間,所有爭論都失去了重量。
談及佛學院,師父再度點醒眾人:「教室可以少,住宿不能減。」慈悲不在華堂,而在夜裡的一盞安燈。若行者無處安身,又從何安心閉關?於是教室面積收束,將更多天空與蟲鳴讓給住宿區。此非輕慢學問,乃對修行環境的尊重。師父補上一句:「沒有 Wi-Fi,手機繳掉。」那是物理的隔絕,更是心理的淨化;唯有遠離科技的喧囂,才能真正回歸自然,回歸本心。
那片制高點的景觀,是台東山海的精髓。師父說:「風很大,但景觀更珍貴。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,也是對生命的感知。建築不應僅僅是功能的堆疊,更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,與山海共鳴,與風聲對話。這片土地的每一寸,都值得我們珍惜。
「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」師父以佛教三身開示禪堂的三層:法身鎮守高處,報身連結眾生,化身潤澤溪谷。空間因此成為修行的隱喻,每一層都肩負不同功能,也承載不同心境。
對外開放的慈悲則化為一句:「至少要有一個接納的空間。」貴賓接待室像一扇敞開的掌心,邀請外來者步入山海,讓自然親自說法。那不僅是功能需求,更是慈悲的姿態。
回顧整場會議,師父的決策透露出三種秩序:他重修行、輕裝飾;信專業、守原則;在核心功能上堅定不移,對枝節設施則保持彈性。這份取捨的智慧,是對土地的敬重,也是對修行者的呵護。
自然是一種教化,它教我們謙卑,也教我們安靜。每一次爭論,每一次妥協,都是與自然對話,也是與自己對話。最終師父以十五字定調一切:「以修行為體,以自然為用,以人文為度。」這不僅是建築的法則,更是生活的法門。
窗外的雲層漸漸散開,陽光灑落在山海之間。那片土地,彷彿在微笑,它知道,我們的每一次取捨,都是為了讓它更完整,更純粹。這場會議的結論,或許又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省思:留下自然,最終才能留下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