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寶嚴六藝理念

如何讓寶嚴禪寺與眾不同,展現其獨特之處?


1.終身學習,其實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的一種讓自己生活更進步的能力。

2.寶嚴禪寺的定位是教育,佛教是一個教育,佛陀是本師叫做根本教師,祂是一位老師。老師要教的是什麼? 教的是,人如何愛護自己,讓每個人的心得以發展。

3.佛法是從人的角度來研究人,做為人的存在,到底在這個世界上要扮演什麼角色。

4.我們怎麼來讓更多人,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認識自己的心靈,回歸到平靜的生活,除此,還要讓他能夠有一個宏大的世界觀,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。


建設寶嚴禪寺的初心是甚麼?


等到老了再去道場基本上已經是太晚了,因為你已經一身的傷,那如果有這麼一個地方,讓小孩子很愛來,小孩子在這個地方有功能有作用,大人在人生的要拼搏要上升的時候,他可以找到人生的定位,他可以圓滿他的夢想,然後到老了,他還可以回饋社會,他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沒用的人,也許道場,應該可以扮演這個角色,因為道場是一個公眾的平台。0歲到100歲,不論你是有錢還是沒有錢,你都可以在這裡,你不用比較。不管你是大老闆,還是一個販夫走卒,你都可以進道場,你都擁有一樣的受教權,擁有一樣的修行權力甚至於開悟,甚至於成道。這是不用這些社會的階層,也不需要任何的人脈,你就可以進來,就是道場的功能。


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心靈的安置之處,那個地方是當他很累、當他失敗了,或是當他很迷茫,他都可以去一個不需要再應酬,再應付一切人世間的繁雜跟繁忙,他需要一個空間,一個休息的地方。


心中期盼的寶嚴禪寺,是一個怎樣的道場?


如果我們要蓋道場,我們應該要蓋一個全家都可以來的道場。一般人到道場會緊張,我們要把那個緊張降到最低,所以在這個道場裡面,儀式的東西要變少。


人來了要讓他留得住,讓他真的感受到佛法是很簡單可以接近的而且是很必須的,他才可以永續的去使用它。


佛法其實是一個覺悟的方法,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來道場學習像佛這樣的精神,每個人都充電了,之後能量滿滿的又再回到社會上去幫助所有的人,他成為一股清流,或者是一股幫助別人的正能量,那我相信這個道場會是一個發電廠,或者是一個修復廠,或者是一個港灣,或者是一個讓你可以回家,可以撒野、可以放鬆放空的家,如果這樣子,我相信每個人都很喜歡這個道場。


為什麼要建造一個非傳統卻保有傳統記憶的道場?與佛陀的理念有何關聯?


佛說眾生平等,佛是什麼人都可以接近的。我們要蓋一個非傳統既又是傳統的道場,為什麼?因為佛陀當時他的理念就是這樣。佛陀之所以出家他就是看到世界不平等,為什麼大家都一定要被規定依照著某一種階級過生活,可是人的心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。那他可不可以創造一種修行或者是創造一種生活的樣態,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跟價值。所以佛陀其實是一個這樣子的創始者,我們要實踐它。現有的道場的確很多在每個地方都提供很多人學法的需求。我讀成人教育的時候就知道成年人的學習,不是制式的,它是隨他自己的需求。如果這個教學或這個環境讓他不舒服,他不會繼續,所以我們要先讓大家舒服,先讓大家喜歡。


如何實現「少、壯、老、鰥寡、孤獨、廢疾皆有所用」的理想?


佛法就是要我們生活得很健康,所以0歲到100歲都要能夠找到自己很快樂的生活方式。然後在所有的生活選擇裡面,隨著自己的專長。我們在佛法裡面講那叫過去的願力跟因緣。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一定有他的目的跟他的價值,只是我們不一定找得到。有時候我們的價值跟主流不一樣,我們比較獨特,你在這個獨特當中,你有沒有看到你自己。所以如果這個平台是可以,什麼人都能夠在這裡發心,能夠來這邊找到他自己的歸屬。所以道場不是師父住的地方,而是大家住的地方,大家都在這個地方貢獻自己的專長。就像禮運大同篇裡面講幼有所長,壯有所用,乃至於老有所歸,老有所終,鰥寡、孤獨、廢疾皆有所用,皆有所養,應該是少有所用,壯有所用,老有所用,鰥寡、孤獨廢疾皆有所用,人人都有機會。


你把這個專長貢獻給道場,道場就會因為你的專長而增加了它的價值,那我們可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創造一個平台,讓每一個人不但是被道場養,同時也在養這個道場。


現代人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感官來達到心靈的清淨和平靜?


心,看起來是空,其實你什麼都有,只要你回到你的本心。


原來,當人在追求藝術文化的時候,他心靈的狀態,那種純粹其實跟佛很像。所以我們只是把它宗教化,以為它是一個宗教,其實它是一個信念是一個純粹。這個純粹可不可以變成一般人喜歡的藝術,或是飲食,或是音樂。所以我們開始慢慢的形成了這個概念,叫做寶嚴六藝。過去古時候的六藝叫做禮樂射御書術,是成為一個君子的養成過程。寶嚴禪寺是要讓大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,甚至於可以提升。那怎麼做?菩薩要學習,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六塵。色,就是眼睛看到好看的,我的殿堂,我這裡面的東西,還有人的衣著,他的樣貌,通通都是美的,就叫清淨。第二個聲音,他聽到的是能夠讓他的心清淨、平靜的音樂音聲。然後再來,他聞到的香是天然的是花香,是草香,是樹香,是海的香,是土壤的香,這個是一個很乾淨安靜的地方。


有沒有可能有一種生活方式它就是讓你眼耳鼻舌身,還有包括你的記憶、通通都裝載著這種滿滿的幸福,如果可以,我們要一起來發展這樣子的一種生活方式。


運用什麼方法來凝聚大家的共識推進佛法?


我用的方法就是到處拜託!想到蓋道場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師父,我可以嗎?望眼都是大道場大和尚。我可以嗎?慈濟證嚴上人用竹筒歲月凝聚大家的力量,那寶嚴呢?要用甚麼資源甚麼共識?甚麼實踐的方針?


華嚴經是我們的一個實踐的方針,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圓滿有智慧的人,你要去尋找善知識。我們要去找老師,誰是你的老師?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,所以善財童子他要去找老師的時候,他就很虔誠的找了一位老師之後,這個老師他再介紹他的朋友再去找下一個朋友,然後又再從他的身上學到一個法門之後,再找下一個朋友,我們就是一直不斷地到處去學習。我相信每一個人,他可以貢獻出他自己的專長,貢獻出他的思考,甚至貢獻出他的批評都沒有關係,因為這樣子,這個道場才是大家所理解的,而不是只是自己築了一個高牆,然後我們躲在高牆裡面。


道場的成就是凝聚了大家的共願成就的


我發現佛陀講的是對的,一切法皆是佛法,就像要把飯煮好,裡面也是佛法,要把「工」做好,裡面也是佛法,甚至於我們要做直播要做行銷,其實都是人心的問題。所以當我瞭解了人心,我發現佛陀講的是對的,人人都有佛性,每個人都是菩薩,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會有一個部分是願意貢獻供養這個世界,那我們把這個心願收集起來,就變成共願,這個道場就蓋起來了。


建設一個楞嚴禪堂的核心意義是甚麼?


佛教裡面辦的法會其實很有趣,它就像我們的廟會像媽祖繞境,它怎麼可以幾十萬人參加,然後大家都很虔誠。我認識好多人,都是一路走到底然後他以此為豪,我有走過。這個是一個現象,一種文化,也是一種特色。佛教的法會也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,就是全民參與。希望讓更多人接觸佛教其實沒有那麼難,或者是沒有那麼無聊,或者是沒有那麼的吵雜。它其實是一個,就像我們去參加一個很好的音樂會一樣,可以讓你賞心悅目,讓你心情愉快,然後讓你收穫滿滿。


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內容是可以讓人開悟的,讓人明白了自己人生的定位,而且發揮到極致就是楞嚴,這兩個字就是最堅固的。最堅固的是什麼?其實最堅固的是我們的心,我們要有信心,你才能夠把這個最堅固的智慧把它拿出來。《楞嚴經》有一句話叫做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所以如果真的要讓這個道場有效果,其實是休息,就讓大家來這裡休息不要緊張,你來休息你的心就沒有煩惱了,你的煩惱都休息了。真正的休息才能夠走長久的路,所以希望大家以後來這個道場就是來充電來休息,你不用跟師父打招呼,你想要跟師父講講話也可以,你會看到師父也在休息。


為什麼台東都蘭適合建立一個融合修行、生活與學習的道場?


都蘭很美,有270角度的太平洋海灣,是一個扇形平原,後面就是海岸山脈像是一個靠山。我們會在正中間距離都蘭山一公里,距離海岸線一公里,聽得到海看得到海但不用擔心海嘯。地理是一個緩坡海岸平原,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聚落。


這個聚落讓大家、全家可以住在一起。那道場就是法師,或者你要常住在裡面閉關的人可以在裡面閉關。不想閉關不想做早課的可以住在周圍依著道場修行生活,或者在這裡學習。從0到100歲都可以在這個文化圈當中,可以產生一種快樂的生活型態。不管你是要退休還是只是度假,或者只是在這裡生活,或者是在這裡工作,這樣就會是一個很美好、很理想的一個生活圈,也許這是可以期待的。


學佛了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,我如果到台東去蓋一個道場,我可以住在那裏,我都這麼喜歡這個地方,為什麼我不要把這個喜歡分享給更多的人。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,它是偏鄉嗎?也許是,但也剛好是偏鄉所以保留了純樸,也保留了它的懶散,也保留了它的無所事事,不用擔心你是有錢沒錢的人,有沒有成就。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