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痕裡的時間皺摺
2025年3月29日

研究員:法琰/黃健予
在晨光穿透寺院檐角的時刻,寶嚴禪寺收到一份比晨曦更珍貴的捐贈。898幅從未曝光的真跡,是200多位早期台灣畫家獨自面對畫布時最私密的藝術獨白。它們如同候鳥歸巢,此刻正棲息在這座以文化、藝術為基石的禪寺,等待盤點之後重見光明 。
這些畫布上的刮痕與疊彩,藏著藝術家們在技法成熟前,與顏料筆墨搏鬥的生命痕跡。某幅水彩邊緣暈散的筆觸,或許是畫家在嘉南平原寫生,被突然落下的梅雨打亂了構圖;油畫底層反覆塗改的肌理,可能記錄著創作者在殖民陰影下對美的頑強追尋。這些未完成的完成品,恰似台灣本土藝術史中缺頁的註腳。
寶嚴禪寺志工們在數位典藏作業中展現的虔敬,猶如古籍修復師對待蟲蛀書頁的溫柔。當他們以科技儀器掃描畫作時,光學鏡頭不僅捕捉顏料分子,更在像素間打撈消逝的年代光影。那些在螢幕前校對色差的專注面容,何嘗不是另一種現代版「刺繡觀音」的修行?
看見朱銘的素描畫出太極的剛柔交纏,原來這才是他晚年心中未竟的糾結;當梁丹丰的水彩在掃描儀下奔放舒展時,似乎在留白的地方暈染出一滴乾涸的淚水。現在這些大師的作品被轉譯成十六進位碼,從此能在任何時區的黎明重新綻放。那些被我們存進雲端的代碼,再也不是色塊與線條,而是整個世代的台灣人用生命養分澆灌的靈光。
我們常說「藝術即修行 」,寶嚴禪寺將典藏轉化為動詞的實踐,恰似將墨色沁入宣紙的過程。這些數位化的畫作檔案,將成為未來研究者手中的時光羅盤,在筆觸的經緯間,重新定位台灣美術發展的星圖。
在潮濕多風的島嶼,用數位保存是種抵抗遺忘的儀式。當志工們輕拂畫框塵埃的指尖,與七十年前畫家調色盤上的油彩產生跨時空共振,寶嚴禪寺的晨鐘便化作了文化基因的載體,讓每道裂帛般的線條,都獲得永恆的禪定。
可以想見多年後的秋天,當歐洲某個美術館透過寶嚴的資料庫檢索到「台灣鄉土畫派」時,我必然會悄悄將臉埋進掌心,讓淚水在鍵盤上折射出一片虹彩,那些我們親手掃描的〈淡水系列〉,此刻正跨越語言與國界,在白朗峰下的展廳裡復刻出屬於北台灣的夕照。
寶嚴禪寺正以藝術為經緯,在0與1的汪洋裡升起無數燈塔。當國際藝壇的焦點轉向福爾摩沙這座島嶼時,這些在時間的褶皺裡沈睡的光,終將成為人類共有的太初澄明!